《民生周刊》记者畅婉洁马海涛
▲孙达
新时代以来,我国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慈善文化,倡导通过传播慈善文化、发扬慈善精神、弘扬传统美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新修改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第九十七条规定,要弘扬慈善文化,培育公民慈善意识。
“目前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万多所,而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作为开展时间最长、模式最为成熟、成果较为突出的慈善文化项目,只是在200多个市(地、州、县)的1万多所中小学开展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说,“而且慈善文化教育大多只是向学生赠阅慈善读物等辅助教材,远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教育模式。”
在他看来,慈善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各地教育部门、慈善组织、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、协同推进。
“少年善则国善,少年强则国强。慈善教育可从根本上启迪心智、激发活力、凝聚正能量,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好的意志品质。”孙达说,从长远的角度看,少年儿童的素质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。因此,全面推进慈善文化养成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,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。
如何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慈善文化?孙达说,品德教育、慈善教育对于孩子们价值导向的确立与道德修养的形成,以至整个社会慈善文化生态的培育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。“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。”
今年全国两会上,孙达带来题为《关于将慈善文化内容正式列入中小学课本》的建议。他建议,一是要将慈善文化内容正式列入中小学的课本;二是当条件成熟后,在更多大中专院校开设慈善文化专业及选修课程,使慈善教育真正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;三是将慈善品行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内容,在中小学校和师生中全面开展慈善文化教育优秀学校、优秀个人评选活动;四是在各地校园开辟慈善文化教育园地,不间断地传播慈善能量,营造浓厚慈善氛围。
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6期、3月17日出版的《民生周刊》杂志